近几个月,我国新能源车产业捷报频传。根据工信部统计,2025年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22.2万辆,同比增长100.9%,中国新能源品牌在全球市场进一步打开局面,赢得全球消费者青睐。

在出口翻番的背后,是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创新,不断突破核心技术。今年4月,小米SU7 Ultra量产版以7分04秒957的成绩创造纽北赛道新纪录,首次代表中国品牌摘下纽北全球最速量产电车桂冠,证明中国新能源车不仅三电技术出色,也在底盘、操控、品质和稳定性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。9月,比亚迪的仰望U9 Xtreme以6分59秒157的成绩创造了超跑组量产车新纪录,中国车企在世界级赛道上不断突破性能极限。
在新能源车续航表现上,中国新能源车企也取得了显著成绩。在24小时续航耐力测试中,小米YU7以3944公里的成绩刷新了全球新纪录;随后,全新小鹏P7以3961公里的成绩再次创造新纪录,让中国新能源品牌牢牢掌握新能源汽车续航技术制高点。
电池技术方面,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继续扩大领先优势。数据显示,2025年1-7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552.7GWh,而我国六家企业就占据了全球总量的68.9%,较去年同期增长1.1个百分点。近日,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固态锂电池领域取得突破,为发展高性能、高安全性固态电池提供了新的材料设计思路与研究范式。
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,不仅是企业努力的结果,更是政府主管部门和全社会共同投入的成果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.0》,重点围绕节能汽车可持续发展、新能源汽车迭代升级、智能网联汽车演进等核心方向展开,更加突出全球化视野,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放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谋划。
我们有理由相信,随着小米、比亚迪、小鹏等优秀中国企业不断投入核心技术研发,打造持续创新能力,以及政府部门、高校、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协调、规范方向,中国新能源车产业一定可以行稳致远,以创新破内卷,不断向全球产业链、价值链高端攀登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