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8日,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,享年103岁。
20世纪70年代,杨振宁与谷超豪的合作打破了学科壁垒和国际交流的限制,实现了物理学与数学的深度融合。谷超豪是世界著名数学家、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,于2012年6月24日在上海逝世,享年87岁。
1975年3月27日,杨振宁写给谷超豪的一封信开启了他们合作的新篇章。信中,杨振宁为看到谷超豪即将发表的规范场理论论文而高兴,并表示不应署自己的名字。他还热情期待谷超豪访美讲学,并考虑了访美的经费问题。
1974年,杨振宁在研究规范场理论时需要一位数学家的帮助。他此前在国外找了几位数学家,但因语言障碍导致研究停滞不前。同年,杨振宁回上海探亲,向复旦大学数学系发出合作邀请。复旦大学成立了由数学和物理教师组成的交流小组,由谷超豪担任负责人。
1974年6月7日和14日,杨振宁在复旦大学作了两场学术报告,并与谷超豪等人进行了七场学术讨论。随着讨论深入,复旦大学的成员们被新颖的观点和独特的方法吸引。谷超豪能够精准领会杨振宁的物理语言,并用清晰的表述方式呈现复杂的数学思想,帮助杨振宁解决了许多数学难题。